<acronym id="8r6w6"></acronym>
    <td id="8r6w6"></td>

    <td id="8r6w6"><strike id="8r6w6"></strike></td>
    <p id="8r6w6"></p>
    <track id="8r6w6"><ruby id="8r6w6"></ruby></track>

    <p id="8r6w6"></p>

    滾動新聞:多政策為企業“松綁” 破解企業降杠桿難題 福州7月1日起實行新規
    當前位置: 邵武新聞網>人文邵武> > 正文

    《天道》連載(39)

    2022-08-19 11:35:26 來源:   責任編輯:   


        □ 馬星輝

      未見白玉蟾有十余年了,師父比前先更加神采奕奕。白玉蟾生于南宋紹熙五年(1194),時已81歲,張三豐生于南宋景定五年(1264),時年才21歲,白玉蟾大張三豐整整70歲。但二人成了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,白玉蟾是:時而蓬頭赤足,時而青巾野服,或狂走,或兀坐,或鎮日酣睡,或長夜獨立,或哭或笑,狀如瘋癲之狀態。而張三豐隱身山野,人與山通,心與神通?;蛉迦找徊?,或兩三月一食。興來穿山走石,倦時鋪云臥雪,行無常行,往無常往。亦是以一種邋里邋遢的面貌示人。由此可見,張三豐的言行與白玉蟾如出一轍,這也是高人的與眾不同。

      張三豐最欽佩的是白玉蟾身為一個道教人士,但始終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。這有他的兩首詩可以佐證,其中一首寫道:

      “三分天下七分亡,猶把山川寸寸量。

      縱使一丘添一畝,也應不似舊邊疆?!?/p>

      這是對國土淪亡的焦慮。而另一首《祈雨歌》中則曰:“山河憔悴草木枯,天上快活人訴苦?!眲t是對民不聊生的吶喊與憤怒。

      白玉蟾雖然是到了九旬的高齡,但依舊還是童顏一個,可見白玉蟾是很懂得養生之道的。說來曠逸奇才的白玉蟾在世人眼中,他的身世,他的才情,尤其是他的年壽一直都是個謎。道教中向來有“道不言壽”的說法,所以不少道人的在世之年,往往是模糊的,白玉蟾也是如此。但白玉蟾最后到哪里去了呢?作為白玉蟾高徒的張三豐對世人笑曰:“白玉蟾師父莫知所終也?!?/p>

      張三豐曾請教白玉蟾:“師父,道教崇尚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這個道理人皆知之。你老人家可否有己說?”

      白玉蟾沉吟道:“道是和光同塵的,和其光,同其塵,是謂玄同。故不可得而親、不可得而疏、不可得而利、不可得而害、不可得而貴、不可得而賤。故為天下貴。這就是說,有‘道’的人,具有和光同塵,海納百川的胸襟,不管親疏、利害、貴賤,敞開胸懷予以接納。所以老子說,‘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成績斐然,眾人稱贊;利人利他,證道成仙是也?!?/p>

      張三豐又道:“我祖漢留候張良,他再三告誡我等后人一種說法,要急流勇退,功成身退。不知師父以為何是?”

      白玉蟾道: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世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。太陽只要一到中間,馬上就會偏西,月圓,馬上就會月虧,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滿,也就會立即不完滿。在這樣的意境下,功成身退似乎更有另外一層含義,那就是做人要“求缺惜?!?。

      人須有三種敬畏:敬天、敬地、敬自己。生在天地間,行在紅塵中,每個人都要心存敬畏。只要處處存有敬意,便能理順所有頭緒。我們敬畏天,敬它的包容,敬它的蒼茫,敬它的威嚴,更敬它春夏秋冬持之以恒的不懈堅持與無窮耐力;我們敬畏地,因為它有榮有枯,有收有藏,并且穩中求進,穩中向好。如果一切順其自然,靜待水到渠成,恭候瓜熟蒂落,盛開枯萎,自不必掛懷;我們敬畏自己,透著簡單,行事有約束,心中有信仰。養成浩然之氣,守在規矩中,居在方圓內。一切安寧都會不期而至,一切美好都會如約綻放。

      張三豐在武夷山與師父白玉蟾談經論道,體悟人生,愜意連連,受益匪淺,住了幾日后意猶未盡作別。張三豐欲前往華安的南山宮一走。白玉蟾也不挽留,只是交代道:“你回來時路過止止庵,為師有幾句話要告之你?!睆埲S聽了點頭,當下告辭了師父白玉蟾。前往華安的南山宮。

      數日后,張三豐來到華安,南山宮位于麒麟山東麓南山半腰上,距華安縣城二十余里,海周圍山嶺重疊,傍山倚水。林木蔥蘢,云蒸霞蔚,江水迂回環抱;泉水清冽,空氣清新,居地清幽,每當旭日東升之時,淡煙薄霧徐徐從山谷間飄過。有詩贊南山宮曰: 

      “群峰疊翠擁道觀,北枕西岳下南山。

      右傍鳳凰筆架嶺,左騰青龍碧玉樓?!?/p>

      張三豐來到南山宮附近的龍峰洞,洞內有一老人,身長有9尺。須髯飄逸,身著衲衣,腳著草鞋,坐在石床上。張三豐向老人求口茶喝,老人笑道:“這里怎么會有茶呢?”

      張三豐也笑了笑,將隨身帶來的炒米獻給老人,老人接過吃了幾口,便說道:“我已80余年未嘗過此味了?!倍吮氵祮柶湫帐?,老人道:“我姓李,名維,于此已130余年。這里原來是猿居住的洞穴,后被虎占據,諸猿深受虎患,招我來殺虎。我殺死了這些老虎,因此才得以居住?!?/p>

      正說著話,有數只小猿來到洞前,見有生人,驚跳逃去。老人向外招呼了一聲:“我今日請客,快去拾些柴火來煨芋?!毙≡陈牶筇S而去。過了一會兒,小猿捧著柴火而來,老人煨好芋與張三豐共吃。張三豐心中暗想,這里如果有酒則更好,老人已知道張三豐的心思,便將他帶到一石崖邊,那里有一個石頭覆蓋著的小凹槽,槽水澄碧,香味撲鼻。老人說:“這是猢猻酒?!?nbsp;(未完待續)


    分享到:
    微觀邵武
    ICP備案:閩ICP備2021003539號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[35120200012]
    主辦單位:中共邵武市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:邵武市融媒體中心
  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9-6227918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
    舉報郵箱:swxw519@163.com
    邵武新聞網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
   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